依据教师职业特点,教师的绩效考核可以采取“360度”考评方式,多角度、多渠道地收集信息资料,对教师工作进行客观、公正、准确地判断:
1.上级考评。被考评者的上级主管,对被考评者承担着直接的、管理与监督责任,对下属人员比较熟悉了解,而且在思想上也没有更多的顾忌,能较客观地进行考评,所以在绩效管理中,一般以上级主管的考评为主,可占60%。
2.同事考评。同事与被考评者共同处事,密切联系,相互协作,相互配合,比被考评者的上级主管更能清楚地了解被考评者,对其潜质、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和工作业绩了如指掌,但他们在参与考评时,常受人际关系状况的影响,所以在绩效管理中,同事考评一般控制在10%左右,不宜过大。
3.家长考评。家长对被考评教师的工作作风、行为方式、工作态度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且有*特的观察视角,但他们对被考评教师*心存顾虑,致使考评的结果缺乏客观公正性,所以家长的评定结果在总体评价中,一般控制在10%左右。
4.自我考评。被考评者对自己的绩效进行自我考评,能充分调动被考评者的积极性,特别是对那些以“实现自我”为目标的教师更显重要。但由于自我考评*受到个人的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其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其在总体评价中,一般控制在10%左右。
总之,绩效面谈是绩效管理较为重要的环节,贯穿绩效考评的全过程,但常常被忽略。幼儿园应该充分发挥面谈的作用,实现绩效管理的公开化,使教师发现自身的差距,纠正错误,弥补不足,以积极的心态对待过去,满怀信心地面对未来,努力工作。
教师考评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必须按步骤进行:
1.科学地确定考评基础。依据教师岗位工作要求,确定工作要项;将考评要项逐一分解,以完成工作所达到的、可接受的条件形成绩效考评标准,原则上要客观化、定量化,不易定得过高。
2.评价实施。将教师工作的实际情况与考评标准逐一对照,评判绩效的等级。
3.考评面谈。明确面谈的主题,拟定面谈计划,预先告知教师面谈的时间、地点,收集各种与绩效相关的信息资料,尤其应准备好各种原始记录和资料(园所管理者与教师双方都应准备)。采取“一对一”的面谈方式,促进园所管理者和教师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了解,使双方开诚布公地交换意见,求同存异,以提高面谈的质量,提高绩效考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制定改进计划。改进绩效计划应当切实可行、由易到难,要有明确的时间性,计划要具体,要得到教师的认同。
5.工作改进的指导。切实保证教师工作的有效性,园所管理者要对教师工作的改进作出正确的指导,并在精神上、物质上予以必要的支持。
六、考核评价方法
(1)运用360度绩效考核体系进行考核。在多方位考核原则下进行。
(2)360度评估反馈,分别由学生、个人、教研室、系(部)、院级按各个维度(德智体美四个方面)标准,进行评估。
1、学生评估
由授课班的全体同学参加,安排在每学期期终考试前进行,无记名填涂《教师教学质量评估调查表(学生用)》。公共课、技术基础课和系(部)间相互任课的教师由任课所在系(部)的学生填写调查表,而后转送教师所在单位。
2、个人总结:
教师根据考核内容,实事求是地写出书面小结,同时向考核小组提交教学成果相关资料、获奖证书、进修成绩证明等复印件,教师自我评价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并填写《教师年度考核表》;
3、系(部)考评:
系(部)考核小组在教研室评议的基础上,结合被考核人的个人总结对被考核人的思想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且提出考核等级意见。将本单位年度考核工作做出书面总结,报教务处、人事处;由主管教学工作的系(部)、教学秘书及学术会成员参加,根据平时积累的有关资料及掌握的情况。系(部)评估在每学期末进行,评估本学期任课的教师。
4、教研室总结评议:
系(部)以教研室为单位进行总结和评议,首先听取被考核人的述职报告,然后集体评议,肯定成绩、指出不足;由教研室主任和教师代表(或全体教师)参加,根据被评估人汇报的教学情况以及平时积累的资料,填写《教师教学质量评估调查表(教研室制)》。教研室评估在每学期末进行,评估本学期任课的教师。
5、学院考核小组审定(小组审制)。
行为尺度评定量表法。该方法根据关键绩效法中记录的关键行为设计考核量表,它实际上是将量表评价法和关键事件法结合起来,它为所要考核对象设计一个行为评分量表,并使一些与绩效相关的关键行为与量表上的评分标准一一对应。具体操作如下所示:
教师的评价经过教师职务评审会,从教师思想、文化专业知识水平、教育教学能力、工作成绩和履行职责等方面进行评审,认定具备担任相应职务的条件,由学校或县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进行聘任。
评审过程不公开,评委不得将评审中的情况向外泄露以及为保持评委会评审结果的*性和严肃性,评审工作一律不搞复议
由此看来,我国教师评价制度具有更多的奖惩性评价制度属性。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巨大变化,现代人力资源测评理论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人力资源管理学科正在以严谨的管理理论和实证为基础,进行领域转型,一些部门开始倡导和推行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的化管理。九十年代后,“国内许多学者开始关注和探讨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部分地区和学校也开始尝试和推行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参考绩效考评、末尾淘汰制、增值评价法、教学档案袋评价法、课堂听课评价法、微型教学评价法(情景模拟评价)、校长一同事评价法、学生-家长评价法、目标合同评价法、自我评价法等建立在心理学、管理学、行为学、统计学等多学科基础之上的评价模式,笔试、口试、知识测评、基本认知能力测评、人格测评、综合素质测评等测评工具大量使用于教师职称评审中。我国的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开始呈现多元评价主体的特征,同时借助于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的教师评价方法也开始广泛应用于实践。在评价方法上,为提高评价有效性,国内学者还进行了许多研究,根据“如果某一事物不能被量定,该事物就不能被认识”’的信条,我国很多学者将科学计量学指标引入到教师的的评价中。首先明确了人的可测性,认知心理学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的行为往往反映了其心理活动,通过对行为的认识可以了解一个人的内在素质,所以人是可以测评的。有学者也认为表现内在素质的特性是客观存在的,它可以被感知和认识,能够进行比较及确定,这就保证了人才评价量化的可行性。并将量化分为一次量化与二次量化、类别量化与模糊量化、顺序量化、等距量化和等比量化等几种形式。近几年,我国许多地区采取对教师的职称评审标准条件量化的方式,使教师评价制度向公平化、科学化、规范化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