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性
保证测度项的有效性
我们已经提到测度项要有可靠性。但有效性不止于可靠性,还有更多的要求。有效性的基本要求是“问该问的问题”。要达到这一要求,首先,研究者对一个理论构件的定义要十分明确 。一个常犯的错误是研究者对一个理论构件还不熟悉就急于设计问卷。只有明确一个理论构件的定义(它的内涵),它的适用范围 (外延),研究者才能判断测度项的好坏。*二,测度项的产生过程要符合理论构件的定义。我们在讨论测度项的产生方法时已经提到了一些好的与不好的做法。这些做法归根到底是在保证测度项的有效性。*三,测度项设计好之后要进行内容有字面效性检查、预试 (pre-test) 、测度项分类、或预调查(pilot test)。为什么测度项按着明确的定义与合适的产生方法设计以后还要再做预试等等呢?这是因为产生步骤中考虑的主要是测度项与理论构件之间的关系,但没有考虑不同理论构件的测度项之间可能的混淆。这些方法具体的操作与统计分析可以参看《社会调查研究》
二读卡进程:
1:[读卡]-[读卡],将填涂好的评议表,放在光标阅读机进纸处,点击按钮[初步读卡]。
读卡界面
2、不管读卡进程中出现什么过错提示,其时这张卡都当作没有录入。这时,需求将该卡取回,查明问题原因,处理后,检验从头阅读这张卡
3、假设分两场或两场以上评议,又要求能对两场的数据进行汇总核算,那么,在读完卡后,点击按钮[备份读卡数据],将其时的读卡数据做一下备份。备份文件是一个以后缀“BF”为扩展名的文件。有了备份,就可以在其它当地导入备份的数据,并与新读的数据一块核算。
测度来历
测度项从哪里来?
在讨论测度项的可靠性时,我们似乎是在自己设计测度项。在很多论文中,作者会提到:我们尽可能从已有的文献中采用别人已经测试过的测度项。我的学生会说:“我在文献中找不到这个理论构件的测度项,你能不能告诉我哪里有?”没有文献支持,他们会非常不安。测度项一定要从文献中来吗?显然不是。如果测度项都是从文献中来的,那么大家会不断在重复前人的课题,研究就不会有进步。正常情况下,你的研究会引入新的理论构件,并为它们设计测度项。如果你没有新的理论构件,你就要问问自己的研究新意在哪里。同时,大部分的研究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会采用一些前人的理论构件。对于这些理论构件,在采用过程中,你必须先看看别人以前是怎样设计测度项的。首先,你要检查前人的理论构件的定义与你的定义是否一致。如果是,你要判断他的测度项的可靠性与有效性如何。如果有效与可靠性都好,你要判断他的测度项的措词是否可以直接套用、还是需要进行修改以适应你的特定研究环境与研究对象。你要问:以前的研究与你的是不是针对同一个目标群体?是不是在相似环境下测试个体的心理现象?你也要决定是否要采用一个构件的全部测度项还是一部分。你也要分析这些测度项会不会与其它理论构件的测度项因语义过近而产生混淆。所以采用已有的测度项是一个选择与修改的过程。
那么新设计的测度项又从哪里来?有几种不同的方法。,对于一个理论构件,研究者可以邀请一些调查对象进行焦点小组讨论 (focus group discussion)。这些调查对象必须是目标群体中的成员。研究者介绍理论构件的基本定义,让调查对象针对这些现象进行讨论。这讨论中间所得的记录往往可以用来产生测度项。这样的测度项是用生活言语对一个概念的阐述。比如,我们请讨论对“信任”的看法,有些人会说他信任一个人因为那个人“本事大”,另外有人会说“可靠”,也有人会说“我们关系好”、“他一定会尽他大的努力来帮我”等等。这些言语可以成为测度项的手素材。研究者会检查这些说法与理论构件的概念一致性,去芜存菁,得到一组测度项。有时,可能其他的研究者通过案例研究或采访得到了一些调查对象的评论与反馈,这些评论与反馈中的语言也可以成为素材。*二,研究者也可以根据理论构件的定义直接产生一个测度项。如果我们已经知道信任涵盖一个“能力”因素,一个“可预测性”因素,与一个“好意”因素,我们就可以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一些测度项。这两种方法可以相辅相成。还有一种需要特别小心的做法是使用词典。有的学生会说:既然多个测度项反映同一个理论构件,我只要在词典中找一些同意词就好了。词典本身并不失为一种寻找素材的资源,它反映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对一个概念的不同理解。但是,,它只是一个“素材”。研究者要有基于定义的仔细筛选。你对一个理论构件的定义往往不同于词典中对这个单词的定义。*二,多个测度项是要从不同方面反映一个构件,如果是同义词,它们很有可能因为语义重复过多,反映了一个构件的同个方面,从而不能很好覆盖一个理论构件的内涵。*三,如果语义重复过多,调查对象会说:这些问题翻来覆去在问同一个问题,这个调查表真啰嗦!没有好的态度,调查对象就不会在填表时思考,数据质量就会出问题。
设计测度项的措词
测度项设计的基本目的是为了测量调查对象在一个理论变量上的真实值。所以,测度项的质量可以用几个标准来衡量:
§ 一个测度项反映了理论变量吗?这个一个有效性标准。
§ 一个调查对象能否对一个测度项能做出可靠的回答?
§ 多个调查对象对一个测度项的理解是否一致?后两个问题是可靠性标准。
测度项的措词会同时影响有效性与可靠性。简单而言,有效性 (validity) 指一个或一组测度项可以真实地测量一个理论构件。在方法学中,有效性往往被称作是构件有效性 (construct validity)。有效性的个要求是测度项在语义上是针对于一个理论构件。有效性是“问了该问的问题”。它首先要保证的是测度项语义内容上的正确性,或称为内容有效性 (content validity)。比如,研究者要测度消费者对一个产品的质量评价,有两个测度项:“这个产品的使用寿命如何? (很长—很短) ”,“您是还觉得这个产品是否值得买?(很不值得—很徝得) ”。个测度项反映了质量的一个方面:使用寿命(durability)。*二个反映的是产品的价值(product value)。产品价值在营销学中是一个与质量不一样的概念,它指的是质量与价格的综合考虑。所以*二个测度项虽然与产品质量有关系,却已经因为它的语义范围过大而不合适。
可靠性 (reliability) 是“把该问的问题问好”,是一个测度项可以得到所有调查对象的真实可靠回答的程度,它的反面是测度值中偏差的程度。在这一节,我们先关注可靠性。可靠性是有效性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可靠性与有效性不是平等概念。可靠性是有效性的一部分。有时,有效性也狭义地指不包括可靠性的那一部分。